我印象很深刻,在10/2國家演奏廳列夫席茲的貝多芬奏鳴曲「告別」中,

他第一樂章開頭的導奏,演奏速度非常非常的慢,非常非常的沉痛。

有些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用這樣近乎靜止的速度演奏,因此躁動不已;

也有學生跑來問我:

「為什麼他要彈成「一顆一顆」的塊狀和弦,而不是「唱」最上面的音符,讓它流動成線條的旋律?」

 

也許我們應該問的是:「為什麼大師眼中的音樂,跟我們理解的如此不同?」

 

當旋律流動時,我們可以聽到旋律的走向,聽到整段音樂的全貌,

我們也常常期待作曲家寫出優美的旋律,但是往往只是「聽過去」,並沒有「聽進去」。

一旦音樂慢到靜止下來,那顆音符出現的當下,正所謂「一沙一世界」。

你聽到了什麼?列夫席茲用那個音符,到底要表達什麼?

而理解後你更會驚訝地發現,原來每一個和弦都是生命,

都是演奏家的故事,而那個故事,往往令人動容、令人心碎。

 

下面這一段將近兩分鐘的影片,是廖老師之前的直播教學,

如果大家打開喇叭耐心看完,會發現老師對每一個和弦,

甚至 #一個音,都傳達了精確的情感,呈現當下心境和表達。

 

如果做到這一點,#你就會發現涅夫席茲的慢不是慢,

就像你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攝,景象並沒有移動,但是你想多待5分鐘。

列夫那個慢,像有人工智慧、被永遠棄置在海底機器男孩~~

 

經由這樣的訓練,您會聽出列夫席茲跟所有大師究竟想說什麼?

有一天當學生對音樂開始出現自己的見解時,也才能像列夫席茲一樣,給予個人化的詮釋。

 

當我們以大師的高度來看音樂時,你的思維、你的邏輯,都必須被重新建構,

然後,你就能建造屬於你自己的音樂王國,不容別人所撼動。

 

line67014.gif

非常歡迎您的回饋、討論和建議

這是我們對音樂的想法,僅供參考

歡迎大家提供想法,一起為這環境努力

只要對音樂界有幫助,您就是大師。

我們相信,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大師 ❤️

 

「手指建立&音色表達 」Facebook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nerPianist/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鋼琴輕鬆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