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巧如何變好?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最多學生問的問題。老是滑音、音色不平均、忽快忽慢、手指無法控制速度、音彈不紮實、彈不快、彈不大聲等等,這些問題或多或少,幾乎困擾著每一位學生。

 

對許多人來說,技巧這兩個字是相當抽象的,只要樂曲無法流暢地演奏完畢就歸類為技巧不好。但是到底該如何練習?該練什麼?要練到什麼地步才算完成?恐怕很多人都答不出來。

 

而更多人的疑問是:為什麼我練了很多的練習曲,但是曲子裡還是有很多地雷,無法像鋼琴家一般流暢無障礙?為什麼我24個大小調音階琶音都已經達到考試指定的140速度,曲中的快速音群卻還是有問題?明明已經瘋狂練習八度,為什麼看到譜面上的快速連續八度音群還是會有恐懼?是不是只要彈完蕭邦練習曲,我的技巧就會變好?

 

當技巧產生問題,學生普遍會開始練練習曲,但是如果狂練練習曲,技巧就會順利解決的話,相信大家心裡不會有那麼多疑惑。我們在練習曲上花的時間,跟實際演奏能力往往不成正比,事實上,很多時候你花愈多時間練習,你的演奏能力卻只是在原地打轉,停滯多年都無法再前進一步。

 

面對需要克服技巧的困難樂段,最多人的練習方式可能是對節拍器,從慢速60一格一格加到你想要的速度,同時用變奏、附點、斷奏等方式練。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,樂段加到某一個速度就上不去了,且手痠手痛的問題開始發生,而有時雖然當下成功達到你要的速度,該樂段似乎變得比較順暢,但是過了幾天,這個地方會打回原形,問題通通再次跑出來,於是我們又必須對著節拍器再練一次,週而復始地練習直到上台的那一刻。自己心裡很清楚,每一次上台這個樂段就等於賭博,成功或失敗只能聽天由命,其實那裡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,而譜面上的洞多到數不清,卻不知如何是好,只好再咬著牙拼命練習,希望奇蹟有一天會出現。

 

遇到技巧瓶頸,我們只有這個方法嗎?狂練該樂段,就能解決問題嗎?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?八度彈不好是因為手太小嗎?連續三度六度只能硬撐嗎?雙音該怎麼練才會有效果?快速音群如何練習才有效率?

 

在技巧課中,我們將從建立手指開始,改變你手指支撐及運動的方式,接著以建立手指的觀念帶領學生練習技巧,逐步解開複雜技巧的秘密。依照手指運動的力學原理,你將突破目前的技巧瓶頸,並且你會驚訝地發現,自己彷彿增加了十年功力,且練琴變得成就感十足,因為你不再像無頭蒼蠅般亂闖,而是目標準確開始大步向前進。

 

我們一步一腳印地建立手指,就是為了解決技巧問題,而技巧是手指運動時的流暢度,除了大量練習以外,還必須練在癥結點上,更重要的是,只有放鬆後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。很少人知道,放鬆與技巧之間,有著密切地關聯性,拼命硬練不僅效果奇差無比,甚至會帶來嚴重的運動傷害,這就是為何所有大師都選擇放鬆彈琴,因為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彈琴,問題才能徹底解決。

 

曾經有位鋼琴教師說:「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家,在十五歲之前必須具備純熟的技巧。」這裡的技巧不是指完成幾首練習曲,而是你是否擁有堅固穩定的手指,以及是否學會讓手指輕鬆移動的方式。當我們觀念改變,當我們了解運動的原理後,譜面上的技巧問題將迎刃而解,而技巧課帶給你的幫助,遠遠超過你想像。

 

「手指建立&音色表達 」Facebook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nerPianist/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鋼琴輕鬆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