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學琴的人,都有彈琴時手痠的經驗。

手痠最主要的原因是:彈琴時手臂重量沒有完全落入指尖、放進鋼琴裡

 

當你緊握拳頭的時候,你可以觀察力量 是往內積聚在手臂裡,用力 時間一長,自然會產生疲勞的現象。而我們演奏鋼琴時,是一種相當快速又很少停下來休息的運動,許多人練琴一坐下去就是幾個小時,這樣長時間的局部運動,很容易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,如拉傷、肌腱炎等(你可以想像短跑健將連續衝刺三個小時嗎?)因此你可能聽說過有些鋼琴家練琴練到最後受傷,甚至嚴重到要開刀,這些都是時有所聞的事實,也就是說,當你彈琴的時候手會痠,或是到手開始痛了,其實就是一種警訊。

 

不過你如果問你的老師,「我彈琴的時後手會痠,該怎麼辦?」很多老師都會說:「不要一次彈太久,每半個小時休息一下」「趁休止符的地方放鬆」這樣做也許會有一點點改善,但是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,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,當你彈的曲子大一點,快速音群多一點,痠痛就又回來了。

 

這時我不禁開始想,如果我需要每次握拳三十分鐘就休息一下,那為什麼我不乾脆就不握拳頭呢?如果我需要每練琴三十分鐘就休息一下,那為什麼我不乾脆用最輕鬆的方式來彈琴呢?如果我每一個音彈下去,都是不需要花費多餘力氣的,那麼就算一口氣彈三個小時,是不是也不會手痠了呢?

 

現在讓我們來想想一個情境:一塊沉重的石板分別落在海綿與鋼柱上,結果會是如何?我們可以知道,海綿一定馬上被壓扁,而只有鋼柱才能撐起石板。假設我們的手臂就是那塊石板,如果你的手指頭卻柔弱地像海綿,你怎麼可能撐得起重量約五公斤的手臂呢?如果海綿撐不起石板,卻又「必須」撐起石板時,就必須借用外力來幫忙。也就是說,當你手指軟弱無力,無法獨力撐起手臂的時候,手指以上的部分─手掌、手腕、手臂、肩膀、脖子都有可能用力,也就是運動醫學中提到的「代償作用」。

 

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觀察,當你彈琴時,哪裡會痠?哪裡會痛?應該就是那個地方沒有放鬆,用了不該用的力氣。如果我們的手指強壯如鋼柱,手臂力量可以透過手指任意地丟進鋼琴,手指可以輕易地撐起手臂,手臂重量可以完全落入琴鍵,那時我們不難想像,彈琴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不過我們遭遇的情況大部份是─手指無力,手臂用力,手指不夠強壯,無法自然的撐起手臂,再加上找不到支撐的平衡點,就容易在錯誤的地方施力。  因此,你必須改變練琴的習慣,重新建立手指!

 

很多人彈琴十幾年,手指卻非常弱,也不知該如何施力,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觸鍵及訓練方式。以哈農為例,在哈農第二首下面有一行註解。他寫道:「第四、五指生來軟弱,如果經過這些三十一個練習曲,就會變成如第一、二指一樣強韌敏捷。」但是大家彈完哈農,手指真的變強壯了嗎?並不是哈農教材沒有用,而是因為沒有使用正確的觸鍵方式,學習者只是一味地往前彈,甚至在老師的要求之下,用愈來愈快的速度練習,這樣不僅養成不好的習慣動作,也浪費了很多時間。依循一個正確的彈琴方式,並且養成放鬆彈奏的習慣,當你彈琴生涯愈久,指頭就愈強壯,日子一久,這個良好的習慣被強化,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彈鋼琴。

 

而造成手痠的第二大原因,通常是心理因素。許多人在彈奏時,常因為害怕彈錯音而不自覺開始抓音。一抓音,手就僵硬,就像緊握拳頭一樣,一旦力量向內握,手就容易產生痠痛的問題。雖然這是心理層面的問題,但是實際演奏上如何不抓音呢?

 

第一,必須用建立完備的手指,用慢速練習那些困難的樂段。手指一旦找到平衡的位置,手就會自然地加快速度,最後像雲霄飛車一般地動起來,於是演奏那些快速音群或是困難的樂段,就不再是你緊張地去控制每一個音才能完成。

 

第二,要克服恐懼,並且要有「放下」的哲思。你抓得越緊,就越跑不動,放開心,放下力量,相信自己,讓身體全部交給鋼琴。雖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,但是透過正確而且紮實的練習,慢慢地你會對自己更有自信,距離克服內心深處的恐懼就不遠了。

 

無論你對自己現在的彈琴狀態是否滿意,當你利用正確的練琴方式,透過建立完備的手指,體會到指頭自己飛奔在琴鍵上的經驗後,相信你一定可以超越目前演奏上的瓶頸,讓音樂更上一層樓。

 

 

line67014.gif

「手指建立&音色表達 」Facebook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nerPianist/

 

arrow
arrow

    鋼琴輕鬆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