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習曲顧名思義,就是「練習」某種特定音型或技巧的曲子,看到這樣的名稱,很多學琴者直覺地認為多練練習曲,就能提升自身彈奏技巧,尤其練習曲中不斷地重複一些特定的音型,也讓人覺得「我只要練完這一首練習曲後,我的八度就會沒問題了!」「把速度練上去,我以後手指就會變快變敏捷!」於是許多人卯起來練練習曲,用力硬撐過去,硬加到譜面上要求的速度,然後每次練完手都痠疼不已,必須休息好幾天,但是這個觀念可說是一個迷思。 

 

如果你不知道手指運作的方式,你就會對這樣的觀念深信不疑,尤其當所有人都這樣練習的時候。 

 

我們仔細觀察大家平常彈的練習曲,不管是徹爾尼,還是莫茲可夫練習曲,甚至是蕭邦練習曲、李斯特練習曲等,你都會發現曲中有一些共通性,它可能是用同

一個指法或音型不斷地移調,不斷地換位置,不斷地移動這在練什麼呢?它其實在練習同一種音型,其鍵盤上各種位置組合的安定面! 

 

而實際我們遇到譜面上的技巧問題,往往是更棘手的,它可能是連續分解和弦(如貝多芬月光第三樂章開頭)、可能是指頭大跨幅的音群、可能是加上雙音的安定面組合、可能是指頭連續開合的雙音移動等等,這些技巧雖然不容易克服,但是當我們將每個音、每個指法拆解開來後,它其實還是單音。 

 

那問題來了,為什麼它其實是單音,但是卻讓我們頭痛不已?因為這些單音在連接起來後,該組的安定面可能牽涉到手臂重心移動是否完全?進出黑白鍵的移動動作是否流暢?指頭重心是否均衡?到頭來,這些技巧其實就是考驗你的手指是否如鋼鐵般強壯穩定,且運動時身體是否協調的一張終極測驗卷! 

 

但是最棘手的是,很多學生碰到技巧問題時,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!所以只能盲目地重複再重複,卻無法對症下藥。於是你練了一百次,結果真正練到癥結點上的只是碰巧那五次,手指無法記憶那正確的位置,因此耗費了大量時間練習,但成效卻不彰。 

 

在技巧課中,我們常常陪伴學生做慢練的練習,往往一個安定面就練了將近一個小時,很多一開始上課的學生,會質疑這樣練習到底有什麼意義?更抱怨這要練到什麼時候?但是久了以後,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習慣,一個慢練的習慣,只有養成這個習慣,技巧問題才能獲得解決。 

這些困難技巧的解決方法到底是什麼?答案就是以建立手指的步驟一個音一個音慢慢重複練習。經由這樣慢練的過程,將會增加你的身體感知能力,你會發現問題點所在:哪隻指頭在移動時還不穩定?哪個地方手指移動不流暢?哪隻指頭速度一加快就會卡住無法放鬆了?如果我們能了解自己手指的狀況,通常透過如此慢練的習慣,觀察手指的變化,往往很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點,而不是盲目地硬練。透過慢練再加上耐心,等到手指完全穩定下來,自然產生連動之後,技巧就能突破瓶頸。這時,再加上練習曲的練習就會變成加乘的作用,因為僅僅是將同樣的音型複製在各個位置上,這時候手不但不會痠疼,還會輕巧地跑起來,輕輕鬆鬆就達到要求的速度。更神奇的是,當手跑起來後,速度甚至會超越譜面上的標示,將來遇到類似或相同模型的音型,你只需套用就能馬上上手,於是彈練習曲變成了一種樂趣,是一種相當有成就感的事。

 

line67014.gif

「手指建立&音色表達 」Facebook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nnerPianist/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鋼琴輕鬆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